【食用安全】男子吃生魚片30多年鼻子流出大量寄生蟲 食安中心:可致膽管癌

食用安全

發布時間: 2020/12/10 12:16

最後更新: 2020/12/10 12:21

分享:

分享:

一名男子吃生魚片30多年而感染寄生蟲,鼻子流出大量肝吸蟲。

愛吃魚的人士要留意!廣州番禺一名男子因為急性胰腺炎致腹部劇痛,被送往醫院。結果醫生從該男子鼻膽管裡引流出大量寄生蟲「中華肝吸蟲」,揭發是他長期進食生魚片所致。本港食物安全中心更指出,感染中華肝吸蟲最嚴重有機會引發膽管癌。

綜合內地媒體報道,該名文姓男子被送院後,醫生初步判斷可能是膽總管結石造成,詢問後得知他進食生魚片30多年,最終發現是他體內的肝吸蟲作怪,確診患有吸肝蟲病,引發膽總管結石、膽源性胰炎,體內膽紅素超標。

在治療過程中,醫生用內鏡下逆行膽胰管造影技術(ERCP)取出膽總管結石。其後,醫生將鼻膽管放在患者膽總管內,引流出十幾條瓜籽般大的寄生蟲「肝吸蟲」,約有幾毫米長,有的是黑色,有的是黃色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文姓男子接受檢查翌日,發現鼻膽管流出數條肝吸蟲,有的還在蠕動,令他大感震驚,直言「頭皮都麻了」,為此感到懊悔。他表示,以往每逢與親友聚會,也總會點幾盤生的鯇魚片,再配以油、薑絲、蔥絲、蕎頭絲、薄脆片等進食。

中華肝吸蟲可致膽管癌

本港食物安全中心指出,在一般環境下飼養的淡水魚(例如鯇魚及大頭魚),除了致病菌外,還可能帶有寄生蟲,例如造成膽管梗阻、肝硬化和引致膽管癌的「中華肝吸蟲」。

食安中心表示,人們進食受感染的淡水魚後,囊狀幼蟲會在十二指腸破囊而出,遷移到肝臟內的膽管。囊狀幼蟲會在膽管內發育成蟲,然後產下蟲卵,蟲卵可隨膽汁進入糞便,繼續傳播週期。

感染小量中華肝吸蟲可全無症狀或只出現輕微症狀,但感染大量中華肝吸蟲則會令患者受到長期嚴重感染,引致食慾不振、腹瀉和發燒。此外,中華肝吸蟲亦會造成膽管梗阻和肝硬化,嚴重者可造成慢性黃疸,繼而較容易出現膽管癌。

超過100種淡水魚可感染到中華肝吸蟲,例如鯇魚(草魚)及大頭(花鰱或鱅魚)。有報告指,個別流行地區的感染率偏高是由鯇魚所致。進食含有生、未經徹底煮熟、鹽漬、醃製或煙燻淡水魚的菜式可能會引致這種風土疾病。

食物安全中心指,我們難以分辨出淡水魚是否感染了中華肝吸蟲,亦無法用肉眼看見可傳播中華肝吸蟲的細小囊狀幼蟲。中心提醒大家緊記在外遊時亦不應進食生的淡水魚。酒、醋、日式芥辣、黃芥辣及香料均不能殺死包括中華肝吸蟲在內的寄生蟲。如用作火鍋及粥品等食物配料時,又或魚片切得太厚時,雖特別注意淡水魚會否煮不熟。

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,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,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,立即查看:bit.ly/2UJP4dx

訂閱TOPick Telegram,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:bit.ly/3bebLM2

責任編輯:羅嘉欣